吴董也饶有兴致地追忆起了余光中先生在2011年曾造访华光学院,就是在琴楼写下了那首著名的《乡愁》的第五段。之后余先生又为洛阳桥谱下新篇——
洛阳桥(节选)
余光中
刺桐花开了多少个四月
东西塔依旧矗立不倒
江水东流,海波倒灌
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
可以说洛阳桥建成有多少年,这些词句就在人的口中流传了多少年,亘古绵延,从未断绝。吴馆长说:诗的格律也是我们人生写照——就像闽南古大厝——根基稳固,上部求变。
吴敏安教授:诗词是一种文化的积淀。中国诗词的发展随着乐器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,诗词能带着我们从唐宋到当代、从西方回溯东方、从客观到自身的一种映射。
楚坤:最近洛阳古街的改造,随之而来看到很多老照片,让我回想起了小时候的洛阳街,这就是我的故乡。离开故乡的岁月,才让我对故乡、对诗之美,有了更深的感悟。当年在苏州,我就住在枫桥这个地方,《枫桥夜泊》这首诗在心中回荡,加上新年的钟声敲响,那种凄清之美,触景生情,感受比小时候学这首诗时强烈的多。
莹莹:作为惠安人,洛阳镇对于小时候的我就是远方了。每当坐车经过琴楼,觉得好漂亮的建筑,没想到今天我能坐在琴楼和大家见面。我觉得这种感觉,像时空链接,跟诗带给我的感受非常接近。
方院长:诗对我来说是让人敬畏的领域。我的摄影作品有人评论说充满了诗意,但我不太愿意用文字来解释视觉作品,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——一种极端抽象,另一种极端具体。对于为他的设计而言,诗意情怀是可以作为文化底蕴,但还应注意与设计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法是存在巨大的区别的。
吴董压轴诵读了当场写就的随感短文并赋新诗:
石船夜话有感(节选)
十年前赴美,归来集沿途所见,于华光“恕园”建十八米高琴楼一座,因其风格独特,遂成华光一景……
石船夜话当再创佳话,助学风日长,绵延千秋!幸甚!
石船夜话满琴楼,几代同堂话春秋。
谁说艺术难跨界,且看群英竟风流!
乙亥仲夏 华光琴楼
吴其萃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洛阳大道491号taptap点点登陆摄影学院
电话:0595—87354028}
邮编:3621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