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无意识的拍照到有意识的创作
Q:你是怎么想到拍摄爹娘这个题材的?
A:一开始,想法很单纯,就是给爹娘拍照,除了当初办“良民证”的时候,爹娘都没照过相,而且连良民证的照片他们都没见着。1974年那会,刚好我女朋友家有一台相机,于是就回家给父母拍了第一张,父母还舍不得单独照,非要拉着我和我女朋友一块照,我女朋友还调皮伸着舌头,我的脑袋也只有半边。1974年春天,我和女朋友(现在的妻子)同爹娘的自拍合影。那年爹60岁,娘62岁。这是迄今看到的爹娘最早的的照片。
(提起第一次拍照的事,所有细节都从焦波口中侃侃而出)
Q:我记得你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关于这系列的作品大概是在80年代,能就这张作品具体谈谈吗?
A:这张是82年拍的,在淄博日报发表了。当时刚好是改革开放没多久,粮食收成很好,家里人都很高兴。这张是摆拍的,不过这也如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,也反映了当时拍摄的一些风气,比如说人放哪啊,怎么构图啊。跟这张还同时拍了张我爹拿着两个地瓜的照片,印象中那是为数不多的一次大丰收。
1982年,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,家里第一次收获这么多粮食。我拍摄了这个镜头,题名《窗口》,在淄博日报上发表。
Q:那你大概从什么时间起把爹娘作为一个创作题材来拍摄的呢?
A:最初那几年就是纯粹是拍照,根本没什么其他想法,80年代初开始学摄影,才可以称得上是开始进行创作,85年到了报社后,随着社会阅历的增长,有了对记录真实生活的一些认识,开始有意识、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拍摄了。当时主要是拍摄农村题材,跑了淄博周边的一些边缘地区。后来一想,爹娘不是在农村吗,于是,转而开始以爹娘为拍摄对象了。概括来说,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:70年代,纯照相;80年代,开始创作;90年代,形成主题,逐渐成熟。其中,94年到04年是创作的鼎峰时期,爹娘年纪越来越大,真有点抢时间的想法,那时我已到了北京,但平均每月都会回老家一次进行拍摄,有时一月甚至是两三次,通常是见面第一眼拍一张,最后送别时拍一张,然后就拿着相机随手拍,差不多拍了1万2千多张。
田里劳动的娘和照相的我
同时,在此期间思路更开阔了,开始记录百姓的生活,计划拍摄100个老百姓的故事,现在呢,差不多拍了有40多个了。
地址:福建省泉州市台商区洛阳大道491号taptap点点登陆摄影学院
电话:0595—87354028}
邮编:362121